4Oq9lSiXnyc xy.huanqiu.comarticle我国贝类产业经济稳定向好/em2d4g1am/ff5n85c7h10月19日,由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大连综合试验站联合主办的贝类产业经济研讨会暨《贝类产业发展报告(2025年)》(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会上,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刘子飞代表编写组发布了报告。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贝类产业经济呈稳定向好发展态势。生产方面,2024年我国贝类产量达到1808.8万吨,同比增长5.54%,占全球总量的80%以上,其中海水养殖占96%。产品结构上,牡蛎和蛤类为主要海水养殖品种,占总产量近70%,同作为贝类当家品种的扇贝、鲍鱼产量也均持续增长。区域结构上,山东和福建两省为主要生产区域,占全国总产量近70%。市场方面,2024年贝类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为每公斤23.5元,同比微降0.3%。我国贝类人均表观消费量约11公斤,是全球其他国家(地区)的平均水平的19.2倍。当前,我国贝类产品加工率约为30%~35%,消费仍以鲜活为主。近年来,贝类相关的种业育种、养殖容量、播苗和采收、病害防控及预警、精深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技术不断得到突破和示范应用。至2024年,通过国家审定的贝类新品种已达62个。 报告认为,贝类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贝类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最生态的海鲜产品之一。我国贝类资源禀赋丰富,已形成集育种育苗、增养殖、流通加工及餐饮等于一体的贝类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贝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及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健康中国建设和“双碳”等战略目标实现。报告建议,未来应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在重点解决种苗质量信息不对称、养殖过密、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成本上升、病害时有发生和一定范围的死亡、加工率和市场接受度不高等难题基础上,构建产业绿色化、机械化、智慧化、组织化、品牌化的政策体系,贝类产业经济韧性将持续增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水平将稳步提升。(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炜)1761186416958责编:王妍农民日报176118641695811[]{"email":"wangyan@huanqiu.com","name":"王妍"}
10月19日,由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大连综合试验站联合主办的贝类产业经济研讨会暨《贝类产业发展报告(2025年)》(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会上,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刘子飞代表编写组发布了报告。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贝类产业经济呈稳定向好发展态势。生产方面,2024年我国贝类产量达到1808.8万吨,同比增长5.54%,占全球总量的80%以上,其中海水养殖占96%。产品结构上,牡蛎和蛤类为主要海水养殖品种,占总产量近70%,同作为贝类当家品种的扇贝、鲍鱼产量也均持续增长。区域结构上,山东和福建两省为主要生产区域,占全国总产量近70%。市场方面,2024年贝类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为每公斤23.5元,同比微降0.3%。我国贝类人均表观消费量约11公斤,是全球其他国家(地区)的平均水平的19.2倍。当前,我国贝类产品加工率约为30%~35%,消费仍以鲜活为主。近年来,贝类相关的种业育种、养殖容量、播苗和采收、病害防控及预警、精深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技术不断得到突破和示范应用。至2024年,通过国家审定的贝类新品种已达62个。 报告认为,贝类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贝类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最生态的海鲜产品之一。我国贝类资源禀赋丰富,已形成集育种育苗、增养殖、流通加工及餐饮等于一体的贝类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贝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及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健康中国建设和“双碳”等战略目标实现。报告建议,未来应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在重点解决种苗质量信息不对称、养殖过密、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成本上升、病害时有发生和一定范围的死亡、加工率和市场接受度不高等难题基础上,构建产业绿色化、机械化、智慧化、组织化、品牌化的政策体系,贝类产业经济韧性将持续增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水平将稳步提升。(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