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QREXMez33 xy.huanqiu.comarticle稻花香里说丰年/em2d4g1am/em2l29ib2金风点染,秋临人间。五彩斑斓的大地“捧”出丰厚的馈赠。9月23日,我们将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礼赞亿万农民的贡献,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聚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人们走出家门,饱览祖国河山壮美风光,领略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感受时代发展带来的物丰民阜新生活。本期,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黑龙江、山东、四川三地的田间地头,一同分享丰收的喜悦。黑龙江省海伦市百兴村——从“土里刨食”到“景里赚钱”人民日报记者 方圆 文/图秋日九月,黑土生金。黑龙江省海伦市联发镇百兴村里,田野与花海交织出美丽画卷,奏响了丰收序曲。站在百兴村南湖公园观景台俯瞰,7000余平方米湖面波光粼粼,岸边垂柳依依;5000余平方米文化广场上,孩子在滑梯上嬉戏,老人在连心桥旁下棋,追梦亭、二十四节气长廊点缀其间,与远处金黄稻田、绚烂花海相映成趣,构成动静相宜的乡村画卷。“我们村现在是周边市县的‘网红打卡地’!”村党支部书记张贵江笑着说,周末和节假日,海伦市区、绥化等地的游客驱车而来,有的在花海拍照,有的在湖边散步,有的带孩子体验采摘。村里的花卉不仅供观赏,也销往周边乡镇,在市区早市、花卉大市场的售卖点,万寿菊盆栽、串红鲜切花常被抢购一空。花卉种植为百兴村带来年均73万余元直接经济效益。百兴村已成功举办两届“农民丰收节”,今年迎来第三届。张贵江介绍,举办丰收节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乡村群众的精神风貌,搭建农旅发展平台,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以前我们村是一个靠传统种植‘吃饭’的普通村庄,这几年,村里探索出农旅融合新路子,从过去的‘土里刨食’变成如今的‘景里赚钱’。去年丰收节,村里农产品销售额超过10万元,接待游客1.2万人次,今年游客接待量有望突破1.5万人次。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百兴村的农旅融合发展,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直接带动了村民增收。48岁的村民王秀芳在村里经营一家农家乐。旅游旺季时,她每天一大早就开始忙活,洗菜、切菜、炖菜,灶火几乎不停。“最多一天接待了十六七桌,忙得脚不沾地。”她一边擦着额头的汗一边笑着说。来自哈尔滨的张先生一家五口专程前来体验农家生活,点了小鸡炖蘑菇、铁锅炖鱼、蘸酱菜等地道农家菜,一餐花了280元。“这味道太正宗了,城里吃不到!”张先生赞不绝口。王秀芳透露,光是今年暑期,她就赚了4万多元,预计全年收入能超过8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在百兴村,像王秀芳这样受益的村民不在少数,他们有的养护花海,有的提供导游、保洁服务,有的在游客中心售卖农产品,足不出村就能就业增收。据统计,农旅融合产业已带动8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随着游客增多,百兴村的夜市经济也悄然兴起。每当夜幕降临,文化广场上便摆起一排排摊位,当地农户利用农闲时间,售卖特色小吃、手工艺品和农副产品。55岁的村民李建军正在他的摊位前忙着烤玉米和毛豆,香气四溢。“咱这玉米都是自家种的,甜着呢!”他一边翻动着烤炉上的玉米,一边热情地招呼客人。来自大庆的游客刘女士和女儿停下脚步,买了1根烤玉米和3个烤土豆。“没想到村里夜市这么热闹,东西又新鲜又便宜,才花了15块钱。”小女孩啃着玉米,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李建军说,自打夜市开起来,他每晚都能卖出近百根玉米,“这比以前光种地强多啦!”随着丰收节临近,筹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展销区的“丰收成果展示台”上,陈列着大个儿的玉米棒、饱满的大豆荚等特色农产品,让游客一同分享丰收的喜悦。文化广场上,文艺队在镇文化站指导下有条不紊地排练着。62岁的孙秀兰是文艺队的骨干,跳起秧歌舞来丝毫不输年轻人。“咱们得把最好的节目展现给游客!”她一边调整着头上的红花头饰,一边对同伴说。队伍里,20多名中老年妇女正随着音乐节奏认真排练,大家脸上满是期待。“丰收节是咱们农民自己的节日,必须跳得带劲!”孙秀兰笑着说。凭借农旅融合模式,百兴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已从单一种植村变身“旅游打卡地”,还吸引了《戏说关东趣事》《选错亲家嫁对郎》等影视剧剧组前来取景,知名度不断提升。如今,百兴村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0余万元。联发镇党委书记王丽表示,该镇将推广百兴村的成功经验,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培育文明乡风,推动农旅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让更多农民共享发展红利。百兴村的蜕变也成为海伦市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伦市锚定“全域全季、文旅融合”发展方向,推动“黑土硒都”向“好客之都”转型,旅游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海伦市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构建起南北呼应、四季皆景的旅游版图,南线形成民俗休闲旅游带,北线打造森林康养旅游带。当地还升级多个特色景区,打造集农事体验、农家餐饮、田园民宿于一体的休闲养生目的地,创建大豆博物馆、玉米主题街区等,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农旅观光、花海融春、平湖戏雪”的四季体验渐成品牌。今年年初以来,游客接待量已达154.1万人次,收入3.12亿元。山东省梁山县贾堌堆村——村里“长”出主题景观人民日报记者 李蕊沿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黄河生态廊道向东南,再向西约1公里,便抵达大路口镇贾堌堆村。金秋时节,贾堌堆村格外热闹。丰收游园会、乡土长桌宴、田园音乐会接连开锣,民俗活动扎堆,引着游客纷纷赶来,体验农旅融合的乐趣。在村中漫步,耳边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有人在水边垂钓,有人在游园观景,还有人在露营基地烤玉米。“‘金玉满堂’出锅喽!”贾堌堆村党支部书记贾道磊一声吆喝,乡土长桌宴旁很快围满了游客和村民。每年临近丰收节,长桌宴都是村里的“重头戏”。几张长桌拼起,桌上摆满特色农产品。刚煮的玉米冒热气,蒸好的地瓜软糯不腻,鲜枣香气扑鼻。附近果园的丰水梨、黄桃,个大饱满,果香四溢。游客和村民围坐同食,大快朵颐,尽享丰收滋味。乡野阡陌处,民俗韵味浓。游客在乡野休闲度假,村民足不出户实现创业增收。“我们村通过盘活村内闲置宅基地等低效资源,与旅游公司合作改造建设高端院落民宿,实行‘公司+村集体+农户’运营模式,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万元。”贾道磊说。谁能想到,这个农文旅融合的村庄,9年前还是个落后村。那时,村内基础设施差,村集体增收难。年轻人几乎全外出打工,村庄空心化、老龄化严重。2016年,当地立足乡土文化特色,建起贾堌堆农家寨乡村旅游景区。陶艺体验园、民俗街、精品民宿区、民俗表演馆、休闲露营地……一个个主题景观相继落地。如今,这里年接待游客达88.94万人次。“我们每月能接待120多户家庭,收入差不多3万元。”贾堌堆禾乡颐居民宿主理人郑克敏说,新打造的露营基地刚完工,预计中秋假期将吸引更多客人入住民宿。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来到半亩花田露营基地,庭院式的露营帐篷,鲜艳的爬藤月季布满围栏,天幕帐篷下摆放着劈柴和地锅,袅袅炊烟升起,四周弥漫着阵阵香气。夕阳染红天空,马灯亮起暖光,篝火晚会就要开始了。工作人员点燃篝火,跳动的火焰驱散了秋夜微凉。村里最近上了个“火爆”项目——篝火晚会。贾堌堆农家寨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张宝洋大声招呼游客:“大家手拉手围绕篝火组成一个大圈,一起动起来!”“第一次在秋季体验篝火晚会,大汗淋漓。晚上住在帐篷里,和孩子们一起看星空,别有一番滋味。”游客马振华说。“这次推出的贾堌堆农家寨2025秋季汉服游园会暨‘悦享丰收露营季’活动,让游客走进大自然,感受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我们的项目以亲子游为主,农耕文化体验非常受欢迎。”张宝洋说。除了发展民宿、露营等旅游服务业,贾堌堆村还迈上直播电商快车道,建起乡村振兴数字赋能中心,网上销售镇域范围内生产的黄桃、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先后培育了66名本土优秀主播,组织直播带货3000余场,带动片区内1000余名村民就业创业。“大路口镇立足文化特色、乡土特色、平原特色,坚持‘文化铸魂、生态为韵、三产融合’,以‘水韵桃乡’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直播带货、休闲观光农业,探索建立‘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助力农民致富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大路口镇党委书记詹奔说。(郭焕丽、马扶坤参与采写)四川省苍溪县——沉浸式感受农耕文化“精气神”王明峰 徐竞瑜层叠的梯田上,金黄的稻穗随风起伏,掀起阵阵丰收的涟漪;连片的果园里,饱满多汁的红心猕猴桃挂在枝头,散发出清甜的果香……嘉陵江畔的四川省苍溪县,迎来了一年中最富生机与活力的季节。近年来,苍溪县着力打造“红色苍溪·奋进梨乡”金字招牌,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进位于白鹭湖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卧云粮油专业合作社,金黄的稻田铺展在眼前,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稻秆。切割、脱粒、粉碎……不远处,数台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往返穿梭,机器轰鸣声中,一亩亩稻田很快完成了收割。“我今年种了280多亩水稻,县里推广优良品种和科学种植技术,亩产比去年又提高不少!”王燎原是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一位农机手,如今机械化收割效率高,省时又省力,他预计今年能收180多吨水稻。“园区推行稻渔果循环种养、大小春轮作倒茬模式,建成全省首个智能灌溉控制系统。今年主推的水稻品种,耐得住气候考验、抗逆性强,产出的稻米品质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苍溪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粮食丰产,技术是关键。农技团队成员纷纷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从水稻选种育苗的初始环节,到生长期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精准水肥管理,全程提供“保姆式”技术跟踪服务。今年,苍溪县深入推进“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共建成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大豆等主要粮油作物千亩展示片22个,百亩超高产攻关片9个,预计全年粮油播种面积达166万亩以上,总产量53.6万吨以上。在白桥镇、陵江镇、元坝镇等粮食主产区,传统的稻田被赋予了新的生机。秋收时节,当地会举办农民运动会、果实品鉴评比、村晚表演等活动,致敬耕耘、礼赞丰收。徒手剥玉米、双手掀轮胎、稻田里抓鱼……已连续举办15届农民运动会的漓江镇,还把川北乡村最常见的田间农事活动搬上竞技场。充满“土味”与趣味的运动会,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吸引游客、展示乡村新风貌的独特窗口,将农耕文化的“精气神”转化为旅游吸引力。亭子镇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里,果农正在果树间忙碌,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身旁,圆滚滚的果子挂满枝头。经过40多年的发展,苍溪红心猕猴桃已成为当地的一张“金名片”。目前,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9.5万亩,2024年产鲜果15.8万吨,综合产值约65.85亿元,果农年人均增收7500元以上。“以前只知道种果卖果,现在游客直接到地里采摘,一斤多卖5块钱不说,还省了运费。”村民赵均国的果园位于苍溪县环嘉陵江10万亩雪梨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上,他还在园里设置观光步道和休憩茶座,“五一”假期接待了200多名游客,收入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黄猫垭镇高台村是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推出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等深度融合的线路,做优文旅业态,建强集体经济。“游客来到景区,不仅可以欣赏秀丽风景,追寻红色记忆,还可以吃特色‘猕’宴、‘梨’宴,购买老乡们制作的猕猴桃果干、果酱等农产品。”黄猫垭旅游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9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5亿元。这种“红+绿”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丰富了红色旅游内容,也拓宽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助老区人民增收。作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苍溪县又一次迎来了水稻与水果双丰收,这是大地的馈赠,更是当地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生动实践的缩影。1758508822015责编:王妍人民日报海外版1758508822015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32798032cecd25a76f1bf15b03268802.jpg{"email":"wangyan@huanqiu.com","name":"王妍"}
金风点染,秋临人间。五彩斑斓的大地“捧”出丰厚的馈赠。9月23日,我们将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礼赞亿万农民的贡献,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聚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人们走出家门,饱览祖国河山壮美风光,领略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感受时代发展带来的物丰民阜新生活。本期,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黑龙江、山东、四川三地的田间地头,一同分享丰收的喜悦。黑龙江省海伦市百兴村——从“土里刨食”到“景里赚钱”人民日报记者 方圆 文/图秋日九月,黑土生金。黑龙江省海伦市联发镇百兴村里,田野与花海交织出美丽画卷,奏响了丰收序曲。站在百兴村南湖公园观景台俯瞰,7000余平方米湖面波光粼粼,岸边垂柳依依;5000余平方米文化广场上,孩子在滑梯上嬉戏,老人在连心桥旁下棋,追梦亭、二十四节气长廊点缀其间,与远处金黄稻田、绚烂花海相映成趣,构成动静相宜的乡村画卷。“我们村现在是周边市县的‘网红打卡地’!”村党支部书记张贵江笑着说,周末和节假日,海伦市区、绥化等地的游客驱车而来,有的在花海拍照,有的在湖边散步,有的带孩子体验采摘。村里的花卉不仅供观赏,也销往周边乡镇,在市区早市、花卉大市场的售卖点,万寿菊盆栽、串红鲜切花常被抢购一空。花卉种植为百兴村带来年均73万余元直接经济效益。百兴村已成功举办两届“农民丰收节”,今年迎来第三届。张贵江介绍,举办丰收节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乡村群众的精神风貌,搭建农旅发展平台,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以前我们村是一个靠传统种植‘吃饭’的普通村庄,这几年,村里探索出农旅融合新路子,从过去的‘土里刨食’变成如今的‘景里赚钱’。去年丰收节,村里农产品销售额超过10万元,接待游客1.2万人次,今年游客接待量有望突破1.5万人次。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百兴村的农旅融合发展,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直接带动了村民增收。48岁的村民王秀芳在村里经营一家农家乐。旅游旺季时,她每天一大早就开始忙活,洗菜、切菜、炖菜,灶火几乎不停。“最多一天接待了十六七桌,忙得脚不沾地。”她一边擦着额头的汗一边笑着说。来自哈尔滨的张先生一家五口专程前来体验农家生活,点了小鸡炖蘑菇、铁锅炖鱼、蘸酱菜等地道农家菜,一餐花了280元。“这味道太正宗了,城里吃不到!”张先生赞不绝口。王秀芳透露,光是今年暑期,她就赚了4万多元,预计全年收入能超过8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在百兴村,像王秀芳这样受益的村民不在少数,他们有的养护花海,有的提供导游、保洁服务,有的在游客中心售卖农产品,足不出村就能就业增收。据统计,农旅融合产业已带动8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随着游客增多,百兴村的夜市经济也悄然兴起。每当夜幕降临,文化广场上便摆起一排排摊位,当地农户利用农闲时间,售卖特色小吃、手工艺品和农副产品。55岁的村民李建军正在他的摊位前忙着烤玉米和毛豆,香气四溢。“咱这玉米都是自家种的,甜着呢!”他一边翻动着烤炉上的玉米,一边热情地招呼客人。来自大庆的游客刘女士和女儿停下脚步,买了1根烤玉米和3个烤土豆。“没想到村里夜市这么热闹,东西又新鲜又便宜,才花了15块钱。”小女孩啃着玉米,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李建军说,自打夜市开起来,他每晚都能卖出近百根玉米,“这比以前光种地强多啦!”随着丰收节临近,筹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展销区的“丰收成果展示台”上,陈列着大个儿的玉米棒、饱满的大豆荚等特色农产品,让游客一同分享丰收的喜悦。文化广场上,文艺队在镇文化站指导下有条不紊地排练着。62岁的孙秀兰是文艺队的骨干,跳起秧歌舞来丝毫不输年轻人。“咱们得把最好的节目展现给游客!”她一边调整着头上的红花头饰,一边对同伴说。队伍里,20多名中老年妇女正随着音乐节奏认真排练,大家脸上满是期待。“丰收节是咱们农民自己的节日,必须跳得带劲!”孙秀兰笑着说。凭借农旅融合模式,百兴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已从单一种植村变身“旅游打卡地”,还吸引了《戏说关东趣事》《选错亲家嫁对郎》等影视剧剧组前来取景,知名度不断提升。如今,百兴村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0余万元。联发镇党委书记王丽表示,该镇将推广百兴村的成功经验,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培育文明乡风,推动农旅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让更多农民共享发展红利。百兴村的蜕变也成为海伦市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伦市锚定“全域全季、文旅融合”发展方向,推动“黑土硒都”向“好客之都”转型,旅游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海伦市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构建起南北呼应、四季皆景的旅游版图,南线形成民俗休闲旅游带,北线打造森林康养旅游带。当地还升级多个特色景区,打造集农事体验、农家餐饮、田园民宿于一体的休闲养生目的地,创建大豆博物馆、玉米主题街区等,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农旅观光、花海融春、平湖戏雪”的四季体验渐成品牌。今年年初以来,游客接待量已达154.1万人次,收入3.12亿元。山东省梁山县贾堌堆村——村里“长”出主题景观人民日报记者 李蕊沿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黄河生态廊道向东南,再向西约1公里,便抵达大路口镇贾堌堆村。金秋时节,贾堌堆村格外热闹。丰收游园会、乡土长桌宴、田园音乐会接连开锣,民俗活动扎堆,引着游客纷纷赶来,体验农旅融合的乐趣。在村中漫步,耳边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有人在水边垂钓,有人在游园观景,还有人在露营基地烤玉米。“‘金玉满堂’出锅喽!”贾堌堆村党支部书记贾道磊一声吆喝,乡土长桌宴旁很快围满了游客和村民。每年临近丰收节,长桌宴都是村里的“重头戏”。几张长桌拼起,桌上摆满特色农产品。刚煮的玉米冒热气,蒸好的地瓜软糯不腻,鲜枣香气扑鼻。附近果园的丰水梨、黄桃,个大饱满,果香四溢。游客和村民围坐同食,大快朵颐,尽享丰收滋味。乡野阡陌处,民俗韵味浓。游客在乡野休闲度假,村民足不出户实现创业增收。“我们村通过盘活村内闲置宅基地等低效资源,与旅游公司合作改造建设高端院落民宿,实行‘公司+村集体+农户’运营模式,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万元。”贾道磊说。谁能想到,这个农文旅融合的村庄,9年前还是个落后村。那时,村内基础设施差,村集体增收难。年轻人几乎全外出打工,村庄空心化、老龄化严重。2016年,当地立足乡土文化特色,建起贾堌堆农家寨乡村旅游景区。陶艺体验园、民俗街、精品民宿区、民俗表演馆、休闲露营地……一个个主题景观相继落地。如今,这里年接待游客达88.94万人次。“我们每月能接待120多户家庭,收入差不多3万元。”贾堌堆禾乡颐居民宿主理人郑克敏说,新打造的露营基地刚完工,预计中秋假期将吸引更多客人入住民宿。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来到半亩花田露营基地,庭院式的露营帐篷,鲜艳的爬藤月季布满围栏,天幕帐篷下摆放着劈柴和地锅,袅袅炊烟升起,四周弥漫着阵阵香气。夕阳染红天空,马灯亮起暖光,篝火晚会就要开始了。工作人员点燃篝火,跳动的火焰驱散了秋夜微凉。村里最近上了个“火爆”项目——篝火晚会。贾堌堆农家寨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张宝洋大声招呼游客:“大家手拉手围绕篝火组成一个大圈,一起动起来!”“第一次在秋季体验篝火晚会,大汗淋漓。晚上住在帐篷里,和孩子们一起看星空,别有一番滋味。”游客马振华说。“这次推出的贾堌堆农家寨2025秋季汉服游园会暨‘悦享丰收露营季’活动,让游客走进大自然,感受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我们的项目以亲子游为主,农耕文化体验非常受欢迎。”张宝洋说。除了发展民宿、露营等旅游服务业,贾堌堆村还迈上直播电商快车道,建起乡村振兴数字赋能中心,网上销售镇域范围内生产的黄桃、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先后培育了66名本土优秀主播,组织直播带货3000余场,带动片区内1000余名村民就业创业。“大路口镇立足文化特色、乡土特色、平原特色,坚持‘文化铸魂、生态为韵、三产融合’,以‘水韵桃乡’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直播带货、休闲观光农业,探索建立‘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助力农民致富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大路口镇党委书记詹奔说。(郭焕丽、马扶坤参与采写)四川省苍溪县——沉浸式感受农耕文化“精气神”王明峰 徐竞瑜层叠的梯田上,金黄的稻穗随风起伏,掀起阵阵丰收的涟漪;连片的果园里,饱满多汁的红心猕猴桃挂在枝头,散发出清甜的果香……嘉陵江畔的四川省苍溪县,迎来了一年中最富生机与活力的季节。近年来,苍溪县着力打造“红色苍溪·奋进梨乡”金字招牌,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进位于白鹭湖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卧云粮油专业合作社,金黄的稻田铺展在眼前,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稻秆。切割、脱粒、粉碎……不远处,数台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往返穿梭,机器轰鸣声中,一亩亩稻田很快完成了收割。“我今年种了280多亩水稻,县里推广优良品种和科学种植技术,亩产比去年又提高不少!”王燎原是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一位农机手,如今机械化收割效率高,省时又省力,他预计今年能收180多吨水稻。“园区推行稻渔果循环种养、大小春轮作倒茬模式,建成全省首个智能灌溉控制系统。今年主推的水稻品种,耐得住气候考验、抗逆性强,产出的稻米品质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苍溪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粮食丰产,技术是关键。农技团队成员纷纷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从水稻选种育苗的初始环节,到生长期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精准水肥管理,全程提供“保姆式”技术跟踪服务。今年,苍溪县深入推进“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共建成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大豆等主要粮油作物千亩展示片22个,百亩超高产攻关片9个,预计全年粮油播种面积达166万亩以上,总产量53.6万吨以上。在白桥镇、陵江镇、元坝镇等粮食主产区,传统的稻田被赋予了新的生机。秋收时节,当地会举办农民运动会、果实品鉴评比、村晚表演等活动,致敬耕耘、礼赞丰收。徒手剥玉米、双手掀轮胎、稻田里抓鱼……已连续举办15届农民运动会的漓江镇,还把川北乡村最常见的田间农事活动搬上竞技场。充满“土味”与趣味的运动会,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吸引游客、展示乡村新风貌的独特窗口,将农耕文化的“精气神”转化为旅游吸引力。亭子镇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里,果农正在果树间忙碌,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身旁,圆滚滚的果子挂满枝头。经过40多年的发展,苍溪红心猕猴桃已成为当地的一张“金名片”。目前,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9.5万亩,2024年产鲜果15.8万吨,综合产值约65.85亿元,果农年人均增收7500元以上。“以前只知道种果卖果,现在游客直接到地里采摘,一斤多卖5块钱不说,还省了运费。”村民赵均国的果园位于苍溪县环嘉陵江10万亩雪梨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上,他还在园里设置观光步道和休憩茶座,“五一”假期接待了200多名游客,收入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黄猫垭镇高台村是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推出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等深度融合的线路,做优文旅业态,建强集体经济。“游客来到景区,不仅可以欣赏秀丽风景,追寻红色记忆,还可以吃特色‘猕’宴、‘梨’宴,购买老乡们制作的猕猴桃果干、果酱等农产品。”黄猫垭旅游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9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5亿元。这种“红+绿”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丰富了红色旅游内容,也拓宽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助老区人民增收。作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苍溪县又一次迎来了水稻与水果双丰收,这是大地的馈赠,更是当地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生动实践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