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KdFmowDbp xy.huanqiu.comarticle数智服务如何推进“三农”新发展?/em2d4g1am/ff5n8b0qt数智服务如何推进“三农”新发展?——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观察一杯冰镇的北冰洋橘子汽水冒着细密的气泡,橙红的液体裹着清爽的果香,勾起不少人对“童年味道”的回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瓶汽水的酸甜里,藏着一条跨越千里的数字助农链——展台电子屏上,重庆奉节的红橘园里,果农正用手机扫描果实二维码,实时上传成熟度数据;供应链系统里,从红橘采摘、冷链运输到汽水厂加工的全流程,都在区块链上清晰可溯。9月10日至14日,以“数智领航,服贸焕新”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在北京首钢园盛大举办,聚焦服务贸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热点趋势,打造主题展和9个专题展,举办了13场主题论坛、81场专题论坛、75场洽谈推介,吸引近2000家企业线下参展、近5600家企业线上参展,累计入场人数超25万。这份藏在橘子汽水中的数字助农故事,恰是本届服贸会数字技术赋能“三农”的生动注脚。在本届服贸会中,“三农”元素也随处可见,从卫星遥感到田间地头的AI大模型,从链接全球的数字供应链到赋能乡村百业的算法,一个个鲜活案例,清晰展示了“三农”与数字技术碰撞出的独特火花。AI赋能农业生产:从单品类突破到多场景革新“草莓长得好产量高,是因为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光照、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数据,并结合海量作物生长模型,生成了草莓生长大模型,这可是草莓丰收的‘宝典’。”在麦麦科技的展台前,一个模拟草莓生长环境的数字大屏吸引了众多目光,展台负责人介绍,“该模型可以为农户在浇水、施肥、驱虫等环节提供精准科学的决策依据,让草莓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实现生长周期缩短10%、产量提高20%。” 这一神奇模型并非只在草莓种植上“大显神通”,在麦麦科技携手打造的全国70多个数字农场里,从北京平谷的桃林、黑龙江五常的稻田,到江苏阳澄湖的水域,该模型已广泛应用,让不同品类的农业生产都变得更“聪明”、更高效。同时,本届服贸会上,多家科技企业带来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让我们看到了“耕耘靠经验”的传统模式正如何被“决策靠数据”的科学范式所取代。数字技术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为产业带来效益,为农民带来实惠。数字服务作为“链条”将农业生产端与广阔的消费市场紧密相连。为寻求最地道的“童年味道”,北冰洋公司将目光锁定在拥有悠久栽培历史的重庆红橘。通过在当地乡村直接设立采购点,公司不仅获得了优质稳定的原料供应,更与当地果农建立了紧密的产业联结。“老百姓采摘的红橘第一时间就可以进行销售,极大地调动了种植积极性,实现了增收创收。”北冰洋媒介主管张亚囡表示。从一颗红橘到一瓶汽水,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不仅让老字号焕发新生,更让山城的果农们尝到了产业融合的甜头。这种链动效应,在服贸会的各个角落持续上演。在北京石景山展区的对口帮扶展台,来自湖北竹山县的绿松石吸引了众多关注。记者了解到,竹山县共有5万人在农闲时从事绿松石加工。“以前农民纯粹靠种地,收益有限。现在有了绿松石产业,很多农民既种了地,又利用闲暇时间在家里磨石头、做加工,通过直播等方式卖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收入大大增加。”展台负责人介绍。农民也成为“数字新农人”和手工艺人,带着自家加工的绿松石手工艺品来到服贸会,既展示特色产品,也寻找更多合作与发展机会。“通过‘政府支持+企业培训’的模式,我们将山南地区的农牧民培养成熟练的藏毯编织工匠。”来自拉萨的喀瓦坚地毯公司总经理郑怡介绍,“经过培训,他们成为产业工人,一个月能有五六千元的稳定收入。”一条精美的手工藏毯,不仅编织着古老的文化图腾,更编织出了当地农牧民家庭的幸福生活。以数智化与品质创新为双轮驱动,电商正成为连接城乡、稳定供应链、拓展全球市场的新动能,为乡村百业兴旺提供了无限可能。满载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的“乡村好物”,正通过电子商务、品牌合作、展会推介等多元化的服务贸易形式,跨越山海,走进千家万户。数智构建金融支撑:从基础设施到全球贸易赋能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在于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在数字时代,这种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传统的水利、道路,更拓展至由数据、算力和智能算法构筑的“新基建”。本届服贸会上,一系列创新实践展示了数字技术如何从宏观到微观,为现代农业构建起坚实的数字底座。“卫星遥感技术解译结果前后对比直观、数据详细准确,可以有效代替目前的人工现场贷后检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工作人员李振伟介绍。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展台,工作人员展示了在江苏、天津等地试点的“天眼”卫星遥感技术应用。这项技术依托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AI智能解译,实现了对土地、作物长势、工程进度等信贷押品的全天候、全周期监测。如果说“天眼”是宏观的感知系统,那么强大的算力与AI大模型则是驱动这一切的“数字大脑”。在中国移动“智焕新生 共创AI+时代”的主题展区,自主研发的“九天”通用基础大模型成为焦点,该模型具备全场景理解与生成能力,强力赋能千行百业。在农业领域,智慧农机远程驾驶舱通过“5G+北斗”技术,实现千公里外农机精准作业,草莓种植机器人则使云南试点项目采摘效率提升30%。在“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馆外,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搭建了一座“和美乡居”新农宅,展示其破解农村住房建设痛点的新模式:将乡村民居“化整为零”,两周多时间即可将房屋的各个“箱体模块”制作完成;运到建造现场后,8小时就能像“搭积木”一样完成拼装;内部带有精装修,可以“拎包入住”,处处体现着AI赋能下的农居建设新变化。数字基建的“路”不仅要向内延伸,更要向外联通。中粮集团展示的“电子单证跨境流转”项目,便是数字贸易基础设施赋能农产品走向世界的生动案例。通过打通中国“信贸链”与新加坡“TradeTrust”框架,利用区块链技术,中粮实现了农产品出口从下单、报关到结算的全环节线上流转和一站式实时追踪。这不仅使单证处理效率提升80%,操作成本降低30%,更为中国农产品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提升国际贸易话语权,铺就了一条高效、安全的“数字丝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庞博 祖爽 见习记者 赵天浩)1757904330605责编:王澎农民日报175790433060511[]{"email":"wangpeng@huanqiu.com","name":"王澎"}
数智服务如何推进“三农”新发展?——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观察一杯冰镇的北冰洋橘子汽水冒着细密的气泡,橙红的液体裹着清爽的果香,勾起不少人对“童年味道”的回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瓶汽水的酸甜里,藏着一条跨越千里的数字助农链——展台电子屏上,重庆奉节的红橘园里,果农正用手机扫描果实二维码,实时上传成熟度数据;供应链系统里,从红橘采摘、冷链运输到汽水厂加工的全流程,都在区块链上清晰可溯。9月10日至14日,以“数智领航,服贸焕新”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在北京首钢园盛大举办,聚焦服务贸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热点趋势,打造主题展和9个专题展,举办了13场主题论坛、81场专题论坛、75场洽谈推介,吸引近2000家企业线下参展、近5600家企业线上参展,累计入场人数超25万。这份藏在橘子汽水中的数字助农故事,恰是本届服贸会数字技术赋能“三农”的生动注脚。在本届服贸会中,“三农”元素也随处可见,从卫星遥感到田间地头的AI大模型,从链接全球的数字供应链到赋能乡村百业的算法,一个个鲜活案例,清晰展示了“三农”与数字技术碰撞出的独特火花。AI赋能农业生产:从单品类突破到多场景革新“草莓长得好产量高,是因为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光照、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数据,并结合海量作物生长模型,生成了草莓生长大模型,这可是草莓丰收的‘宝典’。”在麦麦科技的展台前,一个模拟草莓生长环境的数字大屏吸引了众多目光,展台负责人介绍,“该模型可以为农户在浇水、施肥、驱虫等环节提供精准科学的决策依据,让草莓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实现生长周期缩短10%、产量提高20%。” 这一神奇模型并非只在草莓种植上“大显神通”,在麦麦科技携手打造的全国70多个数字农场里,从北京平谷的桃林、黑龙江五常的稻田,到江苏阳澄湖的水域,该模型已广泛应用,让不同品类的农业生产都变得更“聪明”、更高效。同时,本届服贸会上,多家科技企业带来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让我们看到了“耕耘靠经验”的传统模式正如何被“决策靠数据”的科学范式所取代。数字技术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为产业带来效益,为农民带来实惠。数字服务作为“链条”将农业生产端与广阔的消费市场紧密相连。为寻求最地道的“童年味道”,北冰洋公司将目光锁定在拥有悠久栽培历史的重庆红橘。通过在当地乡村直接设立采购点,公司不仅获得了优质稳定的原料供应,更与当地果农建立了紧密的产业联结。“老百姓采摘的红橘第一时间就可以进行销售,极大地调动了种植积极性,实现了增收创收。”北冰洋媒介主管张亚囡表示。从一颗红橘到一瓶汽水,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不仅让老字号焕发新生,更让山城的果农们尝到了产业融合的甜头。这种链动效应,在服贸会的各个角落持续上演。在北京石景山展区的对口帮扶展台,来自湖北竹山县的绿松石吸引了众多关注。记者了解到,竹山县共有5万人在农闲时从事绿松石加工。“以前农民纯粹靠种地,收益有限。现在有了绿松石产业,很多农民既种了地,又利用闲暇时间在家里磨石头、做加工,通过直播等方式卖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收入大大增加。”展台负责人介绍。农民也成为“数字新农人”和手工艺人,带着自家加工的绿松石手工艺品来到服贸会,既展示特色产品,也寻找更多合作与发展机会。“通过‘政府支持+企业培训’的模式,我们将山南地区的农牧民培养成熟练的藏毯编织工匠。”来自拉萨的喀瓦坚地毯公司总经理郑怡介绍,“经过培训,他们成为产业工人,一个月能有五六千元的稳定收入。”一条精美的手工藏毯,不仅编织着古老的文化图腾,更编织出了当地农牧民家庭的幸福生活。以数智化与品质创新为双轮驱动,电商正成为连接城乡、稳定供应链、拓展全球市场的新动能,为乡村百业兴旺提供了无限可能。满载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的“乡村好物”,正通过电子商务、品牌合作、展会推介等多元化的服务贸易形式,跨越山海,走进千家万户。数智构建金融支撑:从基础设施到全球贸易赋能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在于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在数字时代,这种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传统的水利、道路,更拓展至由数据、算力和智能算法构筑的“新基建”。本届服贸会上,一系列创新实践展示了数字技术如何从宏观到微观,为现代农业构建起坚实的数字底座。“卫星遥感技术解译结果前后对比直观、数据详细准确,可以有效代替目前的人工现场贷后检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工作人员李振伟介绍。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展台,工作人员展示了在江苏、天津等地试点的“天眼”卫星遥感技术应用。这项技术依托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AI智能解译,实现了对土地、作物长势、工程进度等信贷押品的全天候、全周期监测。如果说“天眼”是宏观的感知系统,那么强大的算力与AI大模型则是驱动这一切的“数字大脑”。在中国移动“智焕新生 共创AI+时代”的主题展区,自主研发的“九天”通用基础大模型成为焦点,该模型具备全场景理解与生成能力,强力赋能千行百业。在农业领域,智慧农机远程驾驶舱通过“5G+北斗”技术,实现千公里外农机精准作业,草莓种植机器人则使云南试点项目采摘效率提升30%。在“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馆外,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搭建了一座“和美乡居”新农宅,展示其破解农村住房建设痛点的新模式:将乡村民居“化整为零”,两周多时间即可将房屋的各个“箱体模块”制作完成;运到建造现场后,8小时就能像“搭积木”一样完成拼装;内部带有精装修,可以“拎包入住”,处处体现着AI赋能下的农居建设新变化。数字基建的“路”不仅要向内延伸,更要向外联通。中粮集团展示的“电子单证跨境流转”项目,便是数字贸易基础设施赋能农产品走向世界的生动案例。通过打通中国“信贸链”与新加坡“TradeTrust”框架,利用区块链技术,中粮实现了农产品出口从下单、报关到结算的全环节线上流转和一站式实时追踪。这不仅使单证处理效率提升80%,操作成本降低30%,更为中国农产品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提升国际贸易话语权,铺就了一条高效、安全的“数字丝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庞博 祖爽 见习记者 赵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