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F0EpgVhNv xy.huanqiu.comarticle一盒牛奶背后的“智造”力量/em2d4g1am/ff5n8b0qt北纬40度的黄金奶源带,孕育了内蒙古自治区得天独厚的乳业优势。作为全国最大奶源生产输出加工基地,这背后有智能化高端奶业生态集群的强大支撑。日前,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内蒙古主题采访活动,探访位于呼和浩特市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探索一盒牛奶从源头到成品的“智造”奥秘。步入健康谷内的液态奶智能工厂,眼前景象令人震撼:透过玻璃,只见一盒盒灌装完成的牛奶正高速“奔跑”在生产线上,数十条生产线齐头并进,宛如一条条“牛奶瀑布”,场面十分壮观。更令人惊奇的是,从原奶到成品,尽管牛奶需要经过预处理、超高温瞬间灭菌、灌装等10余道复杂工序,整个流程却能实现“滴奶不漏”。讲解员介绍,这得益于顶尖的灌装技术与设备——液态奶工厂灌装线运用了全球最快、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超高速灌装机,实现了全程封闭无菌生产。车间内,无数条管道密布如织,灌装线以每小时4万盒的速度高效运转。目前,整个园区日处理鲜奶能力高达6500吨。现代工艺不仅锁鲜营养,也优化了牛奶品质。为何如今的牛奶煮沸后奶皮子变薄了?讲解人员提出一个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随后解释:“奶皮子其实是脂肪层上浮形成的。如今,均质技术将大分子的脂肪颗粒打碎,均匀融合在牛奶中,虽然奶皮子变薄了,但脂肪分布却更加均匀,口感更细腻。”均质后的牛奶随即进入特殊的双层管道,内层管道中流动着鲜牛奶,外层则被137摄氏度的超高温蒸汽包裹。仅需4秒钟,瞬时灭菌技术便完成杀菌,最大程度锁住了牛奶的营养成分,同时保证了品质安全。 装箱环节展现出了速度与效率的飞跃。10余台机械手臂同时作业,自动抓取整箱牛奶并码放整齐,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蔚为壮观。装箱完毕,智能机器人便轻盈托起数十箱成品牛奶,稳稳滑入自动化仓库系统。至此,从挤奶线到一盒盒牛奶成品下线,全程只需两小时。优质牛奶的诞生,始于源头。在健康谷的中央智慧大屏上,繁育分析、奶牛行为监测、奶源运输等数据实时跳动,各生产基地监控画面清晰可见。画面中,每头奶牛耳朵上都佩戴一个黄色耳标。“这是奶牛的智能身份证,实时记录着每头牛每天的运动量、挤奶量、健康情况等核心数据。”讲解员介绍,伊利建设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奶牛核心育种场与胚胎工程中心,每年可培育500头顶级乳用种牛,从种源上保障奶质。挤奶环节同样科技感十足。转盘式挤奶设备能同时给60头牛挤奶,机械臂可以实现自动化挤奶,最大程度保证牛的舒适。刚刚挤出的新鲜原奶通过管道传送到奶罐车中,最快15分钟左右即可抵达工厂,开启下一段旅程。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副局长吕莉华介绍,从产值上看,2024年全市乳制品产量达218万吨,乳业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289亿元,占“六大产业集群”经济总量的12.55%,是全市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从产能上看,全市日处理生鲜乳能力超过1.4万吨,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产品涵盖液态奶、奶粉、酸奶、奶酪等多个品类,出口覆盖东南亚、欧洲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从带动上看,全市乳业带动了育种、饲草、养殖、疫苗、加工、包装、物流等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汇聚了近200家规模以上乳制品相关企业,直接和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回望这趟“智造”之旅,从“牛奶瀑布”的高效奔腾,到“滴奶不漏”的洁净保障,再到两小时的极速锁鲜,无不彰显科技“智造”对现代乳业的关键支撑。正是前沿科技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让内蒙古的黄金奶源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力,铸就了呼和浩特市“中国乳都”的金字招牌。(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1757318251091责编:王澎农民日报175731825109111[]{"email":"wangpeng@huanqiu.com","name":"王澎"}
北纬40度的黄金奶源带,孕育了内蒙古自治区得天独厚的乳业优势。作为全国最大奶源生产输出加工基地,这背后有智能化高端奶业生态集群的强大支撑。日前,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内蒙古主题采访活动,探访位于呼和浩特市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探索一盒牛奶从源头到成品的“智造”奥秘。步入健康谷内的液态奶智能工厂,眼前景象令人震撼:透过玻璃,只见一盒盒灌装完成的牛奶正高速“奔跑”在生产线上,数十条生产线齐头并进,宛如一条条“牛奶瀑布”,场面十分壮观。更令人惊奇的是,从原奶到成品,尽管牛奶需要经过预处理、超高温瞬间灭菌、灌装等10余道复杂工序,整个流程却能实现“滴奶不漏”。讲解员介绍,这得益于顶尖的灌装技术与设备——液态奶工厂灌装线运用了全球最快、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超高速灌装机,实现了全程封闭无菌生产。车间内,无数条管道密布如织,灌装线以每小时4万盒的速度高效运转。目前,整个园区日处理鲜奶能力高达6500吨。现代工艺不仅锁鲜营养,也优化了牛奶品质。为何如今的牛奶煮沸后奶皮子变薄了?讲解人员提出一个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随后解释:“奶皮子其实是脂肪层上浮形成的。如今,均质技术将大分子的脂肪颗粒打碎,均匀融合在牛奶中,虽然奶皮子变薄了,但脂肪分布却更加均匀,口感更细腻。”均质后的牛奶随即进入特殊的双层管道,内层管道中流动着鲜牛奶,外层则被137摄氏度的超高温蒸汽包裹。仅需4秒钟,瞬时灭菌技术便完成杀菌,最大程度锁住了牛奶的营养成分,同时保证了品质安全。 装箱环节展现出了速度与效率的飞跃。10余台机械手臂同时作业,自动抓取整箱牛奶并码放整齐,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蔚为壮观。装箱完毕,智能机器人便轻盈托起数十箱成品牛奶,稳稳滑入自动化仓库系统。至此,从挤奶线到一盒盒牛奶成品下线,全程只需两小时。优质牛奶的诞生,始于源头。在健康谷的中央智慧大屏上,繁育分析、奶牛行为监测、奶源运输等数据实时跳动,各生产基地监控画面清晰可见。画面中,每头奶牛耳朵上都佩戴一个黄色耳标。“这是奶牛的智能身份证,实时记录着每头牛每天的运动量、挤奶量、健康情况等核心数据。”讲解员介绍,伊利建设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奶牛核心育种场与胚胎工程中心,每年可培育500头顶级乳用种牛,从种源上保障奶质。挤奶环节同样科技感十足。转盘式挤奶设备能同时给60头牛挤奶,机械臂可以实现自动化挤奶,最大程度保证牛的舒适。刚刚挤出的新鲜原奶通过管道传送到奶罐车中,最快15分钟左右即可抵达工厂,开启下一段旅程。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副局长吕莉华介绍,从产值上看,2024年全市乳制品产量达218万吨,乳业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289亿元,占“六大产业集群”经济总量的12.55%,是全市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从产能上看,全市日处理生鲜乳能力超过1.4万吨,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产品涵盖液态奶、奶粉、酸奶、奶酪等多个品类,出口覆盖东南亚、欧洲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从带动上看,全市乳业带动了育种、饲草、养殖、疫苗、加工、包装、物流等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汇聚了近200家规模以上乳制品相关企业,直接和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回望这趟“智造”之旅,从“牛奶瀑布”的高效奔腾,到“滴奶不漏”的洁净保障,再到两小时的极速锁鲜,无不彰显科技“智造”对现代乳业的关键支撑。正是前沿科技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让内蒙古的黄金奶源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力,铸就了呼和浩特市“中国乳都”的金字招牌。(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