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0iFTDbVsI xy.huanqiu.comarticle“一块地”如何打粮又产油?/em2d4g1am/ff5n85c7h“一块地”如何打粮又产油?——看山东莒南县花生玉米复合种植的创新实践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素有“中国花生之乡”的美誉。作为全国重要的花生产区,莒南县常年种植花生40万亩以上,拥有200余家花生加工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莒南花生”不仅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更成为首批“中欧互认农产品地理标志”之一,品牌价值高达80.03亿元。今年来,为响应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油料产能的战略部署,莒南县围绕精品粮油及深加工产业链建设,持续创新农业生产模式,探索出一条花生玉米复合种植的新路径。新模式破解“粮油争地”困局在莒南县坊前镇种植大户徐灯田的400亩田地里,作物错落生长,长势喜人。与传统种植单一作物不同,田地里玉米与花生错落有致地生长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之前种植,花生是花生、玉米是玉米,都是分开种的,今年头一次把花生和玉米种在一块地里,种了30多年地,还是第一次尝试这种方法。”徐灯田坦言,最初对这种新模式既期待又担忧,“投入增加了,很怕管理不好会亏本。”但随着作物长势良好,他的顾虑逐渐打消。 这种创新的种植模式源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发的“稳粮增油”模式。通过科学的株距、行距配置,实现了玉米和花生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和谐共生。据测算,采用这种模式后,每亩可增收花生300斤左右,有效破解油料作物“与粮争地”的困境。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所长张正详细介绍了这项技术的核心要点:“我们采用3∶4或3∶6的种植比例,即3行玉米搭配4行或6行花生。玉米选用紧凑型耐密矮秆高产品种,花生则选择耐荫抗倒伏的优质高产品种。”这种配置利用玉米的边际效应,发挥单株潜力,实现玉米稳产或者略减,增收花生150公斤左右。在莒南县板泉镇恩润种养家庭农场,同样能看到花生和玉米共生的场景。农场负责人徐银华今年首次尝试了80亩花生玉米复合种植。虽然今年遭遇了极端干旱天气,春玉米略有减产,但他仍然看到了这项技术的潜力:玉米通风条件改善后,有利于作物生长,有效减少叶斑病等病害的发生。徐银华表示,相比大豆玉米套种,花生玉米复合种植在除草管理上更为便利,这让他对来年的种植充满信心。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为推动复合种植模式的普及,莒南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采用春花生改夏花生种植的农户,按照每亩150元的标准给予连续两年的补助。同时,大力推广新型播种机及水肥一体化设备,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现在种地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徐灯田说,“前些年受限于土地零散、地块小,农作物生产无法形成规模,我今年流转了400亩土地,用上了更智能、更精确、更高效的气吸式精量播种机,从种到管让我省了很多精力。”更让他高兴的是,规模化种植还能享受政府补贴,这大大降低了经营风险。“国家的政策真好!”徐灯田兴奋地说。在机械化方面,莒南县积极推广新式播种机及水肥一体化机械,不仅保障了机具支撑,也有效提升了复合种植从出苗到成熟的水肥管理水平,为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依托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丘陵地整理出成方连片的适度规模化农田,同时配套水、电、路、林等,为机械化、规模化种植铺平道路,实现土地高标准又高产出。徐银华的农场虽然今年因干旱遭受损失,但他安装的滴灌系统在正常年份能发挥重要作用:“有了这些设施,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了。”技术服务体系保驾护航为确保花生玉米复合种植新模式落地见效,莒南县构建了完善的农技服务体系。全县组建了16支专业化农技推广服务队,采用“1+2+1”的组织形式,即每队由1名县级技术骨干担任队长,配备2名镇街技术人员和1名特聘农技员,实现镇街帮包全覆盖,点对点服务镇街。这些服务队活跃在田间地头,通过“田间课堂”“手把手教学”等方式,为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指导。“苗期要注意控旺,浇水时得兼顾两者的需肥量。”在徐灯田的田埂上,农技人员正在耐心讲解管理要点。张正特别提醒农户注意几个关键技术环节:“播后苗前封闭除草是关键,出苗后则要分带施药,避免药害。”此外,花生在株高30厘米时需要控旺,而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要进行精准追肥。最令人振奋的是,花生秧与玉米秸秆的混合裹包青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项被列为2023年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在稳粮增油的同时,每亩可产出2~2.5吨优质饲草,产值又增加1000元以上。“经试验,用这种混贮饲草喂养肉牛,与全株青贮玉米对比,每增重1公斤可降低成本0.5元;喂养肉羊则可提高饲料报酬率13%。”张正介绍。这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更开辟了种养结合的新途径。尽管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如今年部分地区遭遇的干旱灾害,但花生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展现出的综合效益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从经济效益看,在正常年景下,采用该模式每亩可增收300~500元(不包含秸秆饲草化);从生态效益看,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了农业循环发展;从社会效益看,则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农业农村部驻莒南挂职干部陈敏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复合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同时,将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开发更多适配的种植模式。“我们不仅要让‘一块地’打粮又产油,更要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陈敏告诉记者,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复合种植的行列中来。(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田)1755830464707责编:王澎农民日报175583046470711[]{"email":"wangpeng@huanqiu.com","name":"王澎"}
“一块地”如何打粮又产油?——看山东莒南县花生玉米复合种植的创新实践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素有“中国花生之乡”的美誉。作为全国重要的花生产区,莒南县常年种植花生40万亩以上,拥有200余家花生加工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莒南花生”不仅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更成为首批“中欧互认农产品地理标志”之一,品牌价值高达80.03亿元。今年来,为响应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油料产能的战略部署,莒南县围绕精品粮油及深加工产业链建设,持续创新农业生产模式,探索出一条花生玉米复合种植的新路径。新模式破解“粮油争地”困局在莒南县坊前镇种植大户徐灯田的400亩田地里,作物错落生长,长势喜人。与传统种植单一作物不同,田地里玉米与花生错落有致地生长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之前种植,花生是花生、玉米是玉米,都是分开种的,今年头一次把花生和玉米种在一块地里,种了30多年地,还是第一次尝试这种方法。”徐灯田坦言,最初对这种新模式既期待又担忧,“投入增加了,很怕管理不好会亏本。”但随着作物长势良好,他的顾虑逐渐打消。 这种创新的种植模式源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发的“稳粮增油”模式。通过科学的株距、行距配置,实现了玉米和花生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和谐共生。据测算,采用这种模式后,每亩可增收花生300斤左右,有效破解油料作物“与粮争地”的困境。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所长张正详细介绍了这项技术的核心要点:“我们采用3∶4或3∶6的种植比例,即3行玉米搭配4行或6行花生。玉米选用紧凑型耐密矮秆高产品种,花生则选择耐荫抗倒伏的优质高产品种。”这种配置利用玉米的边际效应,发挥单株潜力,实现玉米稳产或者略减,增收花生150公斤左右。在莒南县板泉镇恩润种养家庭农场,同样能看到花生和玉米共生的场景。农场负责人徐银华今年首次尝试了80亩花生玉米复合种植。虽然今年遭遇了极端干旱天气,春玉米略有减产,但他仍然看到了这项技术的潜力:玉米通风条件改善后,有利于作物生长,有效减少叶斑病等病害的发生。徐银华表示,相比大豆玉米套种,花生玉米复合种植在除草管理上更为便利,这让他对来年的种植充满信心。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为推动复合种植模式的普及,莒南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采用春花生改夏花生种植的农户,按照每亩150元的标准给予连续两年的补助。同时,大力推广新型播种机及水肥一体化设备,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现在种地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徐灯田说,“前些年受限于土地零散、地块小,农作物生产无法形成规模,我今年流转了400亩土地,用上了更智能、更精确、更高效的气吸式精量播种机,从种到管让我省了很多精力。”更让他高兴的是,规模化种植还能享受政府补贴,这大大降低了经营风险。“国家的政策真好!”徐灯田兴奋地说。在机械化方面,莒南县积极推广新式播种机及水肥一体化机械,不仅保障了机具支撑,也有效提升了复合种植从出苗到成熟的水肥管理水平,为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依托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丘陵地整理出成方连片的适度规模化农田,同时配套水、电、路、林等,为机械化、规模化种植铺平道路,实现土地高标准又高产出。徐银华的农场虽然今年因干旱遭受损失,但他安装的滴灌系统在正常年份能发挥重要作用:“有了这些设施,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了。”技术服务体系保驾护航为确保花生玉米复合种植新模式落地见效,莒南县构建了完善的农技服务体系。全县组建了16支专业化农技推广服务队,采用“1+2+1”的组织形式,即每队由1名县级技术骨干担任队长,配备2名镇街技术人员和1名特聘农技员,实现镇街帮包全覆盖,点对点服务镇街。这些服务队活跃在田间地头,通过“田间课堂”“手把手教学”等方式,为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指导。“苗期要注意控旺,浇水时得兼顾两者的需肥量。”在徐灯田的田埂上,农技人员正在耐心讲解管理要点。张正特别提醒农户注意几个关键技术环节:“播后苗前封闭除草是关键,出苗后则要分带施药,避免药害。”此外,花生在株高30厘米时需要控旺,而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要进行精准追肥。最令人振奋的是,花生秧与玉米秸秆的混合裹包青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项被列为2023年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在稳粮增油的同时,每亩可产出2~2.5吨优质饲草,产值又增加1000元以上。“经试验,用这种混贮饲草喂养肉牛,与全株青贮玉米对比,每增重1公斤可降低成本0.5元;喂养肉羊则可提高饲料报酬率13%。”张正介绍。这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更开辟了种养结合的新途径。尽管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如今年部分地区遭遇的干旱灾害,但花生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展现出的综合效益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从经济效益看,在正常年景下,采用该模式每亩可增收300~500元(不包含秸秆饲草化);从生态效益看,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了农业循环发展;从社会效益看,则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农业农村部驻莒南挂职干部陈敏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复合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同时,将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开发更多适配的种植模式。“我们不仅要让‘一块地’打粮又产油,更要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陈敏告诉记者,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复合种植的行列中来。(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