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UKUAczj15 xy.huanqiu.comarticle根植绿色沃土 深耕特色产业——青海乌兰县高原特色农牧业焕发新活力/em2d4g1am/ff5n88env盛夏时节,群山含翠。当晨光掠过柴达木盆地的沟壑山峦时,田间,藜麦如波;山间,牛羊满坡;林间,枸杞盈枝……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这座高原县城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产业融合为路径,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乡村振兴动力更足。近年来,地处柴达木盆地东部的乌兰县以“融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抓手,以做精藜麦、枸杞产业,提升茶卡羊品牌影响力,稳步推进柴达木双峰驼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温棚果蔬、苜蓿、柴达木肉牛等多元化种植、养殖产业为主攻,提出“2+1+1+N”的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体系发展思路,探索培育特色鲜明、提质增效明显的产业集群。高原优势让产业发展有基础乌兰有什么?“乌兰有三宝——枸杞、藜麦和牛羊。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大力发展双峰驼、多元化种植、温棚果蔬以及其他养殖产业。”乌兰县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蔡贵梅脱口而出:“大自然馈赠给这片土地洁净的土壤、无污染的空气、良好的光热条件、绿色的生态环境,这些成为我们发展特色农畜产品的底气,也孕育出了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业。” 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这让海西州成了青海省枸杞主产区,也是全国有机枸杞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乌兰县枸杞种植面积2.49万亩,枸杞种植加工企业及合作社共有11家,枸杞种植大户50余家,年创产值1.5亿元。从郁郁葱葱的种植园到深加工的速冻果干、枸杞汁,这颗红果实不仅让农民笑得灿烂,也让这条产业链越做越完整。“今年的枸杞长势不错,再过一个月就能采摘咯!从8月开始采摘,到10月左右结束。”对于乌兰县东庄村的枸杞种植大户马贵才而言,每天穿梭在枸杞田里查看长势,这种踏踏实实的感觉让他更为心安。“近年来,我们在枸杞资源培育、产品质量、生产加工、流通经营上狠下功夫。全县的枸杞质量全面提高,枸杞种植面积增加,枸杞流通和加工企业迅速成长,枸杞产业成为支撑乌兰县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蔡贵梅介绍。广袤的草原和盐湖孕育了独特自然景观的同时,也造就了“茶卡羊”这个独具地方特色的农牧品牌。如今,乌兰县依托“茶卡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优势资源,积极推进“茶卡羊”产业强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逐渐构建起养殖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近15万只茶卡羊,年产值高达3.5亿元,不仅壮大了产业规模,更鼓起了当地农牧民的钱袋子。近年来,乌兰县打造藜麦、茶卡羊、枸杞、柴达木双峰驼等优势特色产业,产业形态不断丰富,产业结构持续壮大。过去一年,全县枸杞种植面积2.49万亩,藜麦种植面积6898.77亩,茶卡羊存栏14.93万只,养殖柴达木双峰驼4620峰,驼乳产量达248.8吨。同时,该县不断扩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规模,全县认证驼奶、藜麦有机产品9个、枸杞、蔬菜、茶卡羊等绿色产品94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建成“神奇柴达木”优品旗舰店10家,71款农畜产品荣登海西州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神奇柴达木”优品榜单。利益联结让农民、企业有“赚头”2013年,乌兰县试种藜麦,如今已经种植了12个年头。眼下,成片的藜麦正在拔节生长,一簇簇色彩鲜艳的藜麦为当地农民开辟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经脱皮、碾磨、粉末化处理、细分等多道工序,加工生产出藜麦饼干、藜麦桃酥、藜麦油茶等‘七色麦香’系列藜麦产品。”年近六旬的马顺财是希里沟镇西庄村的致富带头人,也是青海七色麦香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2017年,村里成立了企业,着手尝试藜麦深加工,进一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马顺财告诉记者,如今藜麦系列产品深受省外消费者青睐,主要销往浙江、北京、西藏、甘肃等地,每年带动20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7000余元。乌兰县意识到农业“芯片”的重要性。作为全省首家规模化藜麦种植企业,今年初,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藜麦种子经西宁海关所属格尔木海关检疫合格后,首次出口至西班牙和丹麦,实现了青海自主培育的藜麦种子走出国门,这也是全国范围内首次出口藜麦种子。“去年市场价格比较好,平均亩产460多斤,1斤9元,1亩地亩产值能达到4000多元,和普通农作物相比,收入能高出几倍。去年全县种植藜麦面积6000多亩,今年突破万亩。”该公司负责人黄朝斌向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让成千上万的种植户走上了一条藜麦增收路。藜麦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全县以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乌兰县持续加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广大农牧民“抱团取暖”,形成产业化联合体和发展联盟,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推进产业培育,协调各方关系,发挥好“1+1大于3”效益。园区培育让农畜产品有品质在乌兰县东北方向坐落着一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乌兰县特色生物产业园,县内的藜麦、枸杞、驼奶等特色农畜产品从这里经过精深加工后走向全国各地。青海七色麦香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抓紧赶制一批发往浙江的藜麦饼干;青海尚品驼乳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排排灌装液态奶通过传送带输送至下一灭菌流程,无菌液态奶和驼奶粉两条生产线飞速运转……“我们是2020年入驻产业园的,拥有藜麦食品生产线2条,年产藜麦加工食品200吨。生产线自动运转,整个生产车间忙碌而有序。”马顺财指着工厂里包装精美的各类饼干介绍:“有了园区的助力,我们的设备提档升级,产品产量和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乌兰县是海西州骆驼养殖主产地之一,全县目前有4600峰。驼奶产业作为乌兰县的另一张名片,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我们每天从牧户手中收购1吨左右的鲜驼奶,目前与县内7家合作社、50余户散户进行合作。从养殖技术到保鲜设备、从消毒到运储,公司为牧户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青海尚品驼乳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强介绍:“从每年的5月份到10月份是产奶高峰期,一峰骆驼平均每天产奶3公斤,4月份到11月份是低产期,平均每天产奶2公斤,按照每公斤40元收购,每峰骆驼一年大概能创造2万到3万元的收入。”郭强指着一瓶鲜驼奶告诉记者,在这里,每一滴鲜奶从养殖场到车间,经过数道工序,以无菌液态奶和奶粉的产品形态保留了驼奶的风味与营养价值。按照乌兰工业园“一园多区”的总体布局,乌兰县依托特色生物资源,以有机枸杞、藜麦、驼奶等特色资源和特色农畜产品开发为主体,着力发展现代特色生物产业。园区的建设让原有的粗放型农牧业加工向生态型、绿色型、经济型转变。通过园区建设,加快了特色生物资源的开发和精深加工,培育绿色有机农牧业产品知名品牌,打造成为一个新型产城融合经济体和现代绿色产业园。(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1752458956984责编:王妍农民日报175245895698411[]{"email":"wangyan@huanqiu.com","name":"王妍"}
盛夏时节,群山含翠。当晨光掠过柴达木盆地的沟壑山峦时,田间,藜麦如波;山间,牛羊满坡;林间,枸杞盈枝……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这座高原县城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产业融合为路径,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乡村振兴动力更足。近年来,地处柴达木盆地东部的乌兰县以“融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抓手,以做精藜麦、枸杞产业,提升茶卡羊品牌影响力,稳步推进柴达木双峰驼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温棚果蔬、苜蓿、柴达木肉牛等多元化种植、养殖产业为主攻,提出“2+1+1+N”的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体系发展思路,探索培育特色鲜明、提质增效明显的产业集群。高原优势让产业发展有基础乌兰有什么?“乌兰有三宝——枸杞、藜麦和牛羊。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大力发展双峰驼、多元化种植、温棚果蔬以及其他养殖产业。”乌兰县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蔡贵梅脱口而出:“大自然馈赠给这片土地洁净的土壤、无污染的空气、良好的光热条件、绿色的生态环境,这些成为我们发展特色农畜产品的底气,也孕育出了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业。” 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这让海西州成了青海省枸杞主产区,也是全国有机枸杞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乌兰县枸杞种植面积2.49万亩,枸杞种植加工企业及合作社共有11家,枸杞种植大户50余家,年创产值1.5亿元。从郁郁葱葱的种植园到深加工的速冻果干、枸杞汁,这颗红果实不仅让农民笑得灿烂,也让这条产业链越做越完整。“今年的枸杞长势不错,再过一个月就能采摘咯!从8月开始采摘,到10月左右结束。”对于乌兰县东庄村的枸杞种植大户马贵才而言,每天穿梭在枸杞田里查看长势,这种踏踏实实的感觉让他更为心安。“近年来,我们在枸杞资源培育、产品质量、生产加工、流通经营上狠下功夫。全县的枸杞质量全面提高,枸杞种植面积增加,枸杞流通和加工企业迅速成长,枸杞产业成为支撑乌兰县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蔡贵梅介绍。广袤的草原和盐湖孕育了独特自然景观的同时,也造就了“茶卡羊”这个独具地方特色的农牧品牌。如今,乌兰县依托“茶卡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优势资源,积极推进“茶卡羊”产业强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逐渐构建起养殖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近15万只茶卡羊,年产值高达3.5亿元,不仅壮大了产业规模,更鼓起了当地农牧民的钱袋子。近年来,乌兰县打造藜麦、茶卡羊、枸杞、柴达木双峰驼等优势特色产业,产业形态不断丰富,产业结构持续壮大。过去一年,全县枸杞种植面积2.49万亩,藜麦种植面积6898.77亩,茶卡羊存栏14.93万只,养殖柴达木双峰驼4620峰,驼乳产量达248.8吨。同时,该县不断扩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规模,全县认证驼奶、藜麦有机产品9个、枸杞、蔬菜、茶卡羊等绿色产品94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建成“神奇柴达木”优品旗舰店10家,71款农畜产品荣登海西州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神奇柴达木”优品榜单。利益联结让农民、企业有“赚头”2013年,乌兰县试种藜麦,如今已经种植了12个年头。眼下,成片的藜麦正在拔节生长,一簇簇色彩鲜艳的藜麦为当地农民开辟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经脱皮、碾磨、粉末化处理、细分等多道工序,加工生产出藜麦饼干、藜麦桃酥、藜麦油茶等‘七色麦香’系列藜麦产品。”年近六旬的马顺财是希里沟镇西庄村的致富带头人,也是青海七色麦香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2017年,村里成立了企业,着手尝试藜麦深加工,进一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马顺财告诉记者,如今藜麦系列产品深受省外消费者青睐,主要销往浙江、北京、西藏、甘肃等地,每年带动20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7000余元。乌兰县意识到农业“芯片”的重要性。作为全省首家规模化藜麦种植企业,今年初,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藜麦种子经西宁海关所属格尔木海关检疫合格后,首次出口至西班牙和丹麦,实现了青海自主培育的藜麦种子走出国门,这也是全国范围内首次出口藜麦种子。“去年市场价格比较好,平均亩产460多斤,1斤9元,1亩地亩产值能达到4000多元,和普通农作物相比,收入能高出几倍。去年全县种植藜麦面积6000多亩,今年突破万亩。”该公司负责人黄朝斌向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让成千上万的种植户走上了一条藜麦增收路。藜麦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全县以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乌兰县持续加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广大农牧民“抱团取暖”,形成产业化联合体和发展联盟,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推进产业培育,协调各方关系,发挥好“1+1大于3”效益。园区培育让农畜产品有品质在乌兰县东北方向坐落着一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乌兰县特色生物产业园,县内的藜麦、枸杞、驼奶等特色农畜产品从这里经过精深加工后走向全国各地。青海七色麦香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抓紧赶制一批发往浙江的藜麦饼干;青海尚品驼乳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排排灌装液态奶通过传送带输送至下一灭菌流程,无菌液态奶和驼奶粉两条生产线飞速运转……“我们是2020年入驻产业园的,拥有藜麦食品生产线2条,年产藜麦加工食品200吨。生产线自动运转,整个生产车间忙碌而有序。”马顺财指着工厂里包装精美的各类饼干介绍:“有了园区的助力,我们的设备提档升级,产品产量和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乌兰县是海西州骆驼养殖主产地之一,全县目前有4600峰。驼奶产业作为乌兰县的另一张名片,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我们每天从牧户手中收购1吨左右的鲜驼奶,目前与县内7家合作社、50余户散户进行合作。从养殖技术到保鲜设备、从消毒到运储,公司为牧户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青海尚品驼乳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强介绍:“从每年的5月份到10月份是产奶高峰期,一峰骆驼平均每天产奶3公斤,4月份到11月份是低产期,平均每天产奶2公斤,按照每公斤40元收购,每峰骆驼一年大概能创造2万到3万元的收入。”郭强指着一瓶鲜驼奶告诉记者,在这里,每一滴鲜奶从养殖场到车间,经过数道工序,以无菌液态奶和奶粉的产品形态保留了驼奶的风味与营养价值。按照乌兰工业园“一园多区”的总体布局,乌兰县依托特色生物资源,以有机枸杞、藜麦、驼奶等特色资源和特色农畜产品开发为主体,着力发展现代特色生物产业。园区的建设让原有的粗放型农牧业加工向生态型、绿色型、经济型转变。通过园区建设,加快了特色生物资源的开发和精深加工,培育绿色有机农牧业产品知名品牌,打造成为一个新型产城融合经济体和现代绿色产业园。(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