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JOOomgxQnc xy.huanqiu.comarticle农业发展阔步前行 现代农业谱写新篇——新中国七十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发布/em2d4g1am/ff5n85c7h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9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强国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经济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业产值保持增长,基础地位更加稳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较快增长。2023年,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8507亿元(当年价,下同),比1952年的461亿元增加1580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53—2023年年均增长4.5%。2004—2023年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总产值年均增速为7.5%,农业经济稳步提升。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发展更加协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以粮为纲”的高度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全面、多元、协调发展”的历史转变,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构建。改革开放后,农林牧渔业加速发展,农林牧渔业结构逐步协调合理。2023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9%,比1952年下降31个百分点;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占4.4%、24.6%、10.2%,分别提高2.8个、13.4个、8.9个百分点。 融合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链条更加延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和多功能性不断延伸拓展。2022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19569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16.2%,是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2倍以上。2023年末全国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的村占比为14.7%,50万农户开展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8400亿元。2023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过7300亿元,超过100万农户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49万亿元。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安全保障有力 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粮食产量连上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开创新局面。2023年粮食产量达13908亿斤,比1949年增加1万多亿斤,增长5.1倍;人均粮食产量493公斤,连续多年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种植结构持续优化,粮食品类均衡发展。2023年稻谷产量4132亿斤、小麦产量2732亿斤,合计占粮食产量49.4%,由于居民膳食结构优化,合计占比分别较1978年、1949年下降13.2和5.8个百分点,但总产量仍处于历史高位,库存充裕、供应充足,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023年玉米产量5777亿斤,突破历史新高,比1949年增加5528亿斤,占粮食产量比重达41.5%,较1949年提高30.6个百分点,为粮食连年丰收作出了突出贡献。 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粮食产业提质增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从追求数量为主的粗放式生产方式逐步向质效并重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粮食生产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持续大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打造了一批优质强筋弱筋专用小麦、高产优质玉米示范基地,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超级稻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2023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7.8%,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比超过35%。持续发展粮食产业,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畅通“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条,推动粮食产业多类型融合,逐步构建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格局。2023年粮食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4万亿元,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农业基础持续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稳产增产更有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灌溉水源保障和灌区建设改造,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增强,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上,完成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2023年我国耕地灌溉面积10.75亿亩,比1952年增长2.6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机装备广泛应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转型升级,有力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农业科技突飞猛进,支撑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比2012年提升8.7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核心种源“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75%和8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兴农、科技助农成为现代农业的主旋律。 (记者 董蓓) 1726021611191责编:王澎光明日报17260216111912[]{"email":"wangpeng@huanqiu.com","name":"王澎"}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9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强国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经济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业产值保持增长,基础地位更加稳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较快增长。2023年,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8507亿元(当年价,下同),比1952年的461亿元增加1580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53—2023年年均增长4.5%。2004—2023年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总产值年均增速为7.5%,农业经济稳步提升。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发展更加协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以粮为纲”的高度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全面、多元、协调发展”的历史转变,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构建。改革开放后,农林牧渔业加速发展,农林牧渔业结构逐步协调合理。2023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9%,比1952年下降31个百分点;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占4.4%、24.6%、10.2%,分别提高2.8个、13.4个、8.9个百分点。 融合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链条更加延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和多功能性不断延伸拓展。2022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19569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16.2%,是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2倍以上。2023年末全国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的村占比为14.7%,50万农户开展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8400亿元。2023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过7300亿元,超过100万农户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49万亿元。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安全保障有力 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粮食产量连上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开创新局面。2023年粮食产量达13908亿斤,比1949年增加1万多亿斤,增长5.1倍;人均粮食产量493公斤,连续多年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种植结构持续优化,粮食品类均衡发展。2023年稻谷产量4132亿斤、小麦产量2732亿斤,合计占粮食产量49.4%,由于居民膳食结构优化,合计占比分别较1978年、1949年下降13.2和5.8个百分点,但总产量仍处于历史高位,库存充裕、供应充足,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023年玉米产量5777亿斤,突破历史新高,比1949年增加5528亿斤,占粮食产量比重达41.5%,较1949年提高30.6个百分点,为粮食连年丰收作出了突出贡献。 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粮食产业提质增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从追求数量为主的粗放式生产方式逐步向质效并重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粮食生产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持续大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打造了一批优质强筋弱筋专用小麦、高产优质玉米示范基地,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超级稻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2023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7.8%,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比超过35%。持续发展粮食产业,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畅通“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条,推动粮食产业多类型融合,逐步构建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格局。2023年粮食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4万亿元,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农业基础持续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稳产增产更有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灌溉水源保障和灌区建设改造,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增强,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上,完成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2023年我国耕地灌溉面积10.75亿亩,比1952年增长2.6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机装备广泛应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转型升级,有力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农业科技突飞猛进,支撑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比2012年提升8.7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核心种源“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75%和8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兴农、科技助农成为现代农业的主旋律。 (记者 董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