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iOqRppJip xy.huanqiu.comarticle【大美凉山 见证巨变】四川冕宁县:“产业+旅游”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em2d4g1am/em2l29ib2走进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的油橄榄小镇,放眼望去,万亩橄榄树郁郁葱葱,在微风的吹拂下掀起阵阵波浪。近年来,当地通过种植油橄榄实现助农增收,用一勺橄榄油为助农增收添色增香。冕宁县地处安宁河谷中上段,拥有充足的土地、林地资源,是我国油橄榄的一级适生区。近年来,在冕宁元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带领下,该县将国外先进技术与当地自然特点相结合,以冕宁县宏模镇为主体,先后建设完成连片高标准油橄榄产业园1.5万亩。目前,冕宁县油橄榄产业面积达2.5万多亩。2021年,该县生产“澳利欧”特级初榨橄榄油200吨,产值6000万元。油橄榄产业发展带动宏模、泸沽、河边、漫水湾等乡镇68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7月4日,记者跟随“探访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主题采访团来到冕宁县宏模镇。据了解,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引领下,冕宁元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科技+农户(贫困户)+基地”的模式,按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的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村民流转的土地前五年以每亩1000元给予土地补贴,第六年开始按土地入股分红。不仅如此,村民还可以在园区务工,年保底收入1200元一亩,实现了土地分红和打工“双收入”。当地居民吉文华表示:“流转土地之前,我家主要靠种植水稻增收,除去各种成本,每天只赚15元,一年收入仅有5400元左右。现在,我流转了10亩左右的地,保底收入为1000元/亩,同时我还在园区务工,收入为4000元/月,一年下来,收入能达到5万多元。两相对比,可谓天差地别!”下一步,冕宁县委、县政府将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自然优势及产业优势,着力打造国家级油橄榄产业园区,并规划发展油橄榄基地10万亩,辐射带动8个乡镇3万余户农户实现增收,预计总产值将达到18亿元。在乡村旅游方面,冕宁县将油橄榄基地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园区周边山林、景观综合规划利用,着力打造集观光体验、绿色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型”森林小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前有荒滩、后有荒山,有女不嫁峡口湾”这是20年前当地人对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的评价。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如今,建设村生活富足、别墅林立、瓜果飘香,是大家公认的最美乡村,是什么让建设村在短短十几年之间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据悉,近年来,在建设村党委的带领下,该村以“做好四篇文章 盘活资源促产村融合”为目标,通过盘活“三块地”拓展发展空间(撂荒地、集体建设用地、河滩地)、盘活闲置资产壮大集体经济、盘活闲余资金实现助农增收、盘活人才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式,成就了现在建设村人富、村美的局面。如今,建设村的果蔬种植产业也十分繁荣兴旺。“我种了43亩螺丝椒,亩产有2.2万斤,平均一斤能卖5.5元,扣除各种成本一年纯收入可达100万元。”建设村辣椒种植户卢云浩说到这里,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下一步,建设村将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推进土地增减挂钩、产业区域布局,打造农村特色景观,以“七大板块”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水文化有机融入山、水、田、林、路,使建设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攀西康养旅游第一村,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供图 冕宁县委宣传部)165709906555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张黎萍环球网165709907440312[]//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8cc80cae7f4a17d0b34d1c6b23845ed9u1.png{"email":"guoruoyu@huanqiu.com","name":"郭若渔"}
走进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的油橄榄小镇,放眼望去,万亩橄榄树郁郁葱葱,在微风的吹拂下掀起阵阵波浪。近年来,当地通过种植油橄榄实现助农增收,用一勺橄榄油为助农增收添色增香。冕宁县地处安宁河谷中上段,拥有充足的土地、林地资源,是我国油橄榄的一级适生区。近年来,在冕宁元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带领下,该县将国外先进技术与当地自然特点相结合,以冕宁县宏模镇为主体,先后建设完成连片高标准油橄榄产业园1.5万亩。目前,冕宁县油橄榄产业面积达2.5万多亩。2021年,该县生产“澳利欧”特级初榨橄榄油200吨,产值6000万元。油橄榄产业发展带动宏模、泸沽、河边、漫水湾等乡镇68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7月4日,记者跟随“探访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主题采访团来到冕宁县宏模镇。据了解,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引领下,冕宁元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科技+农户(贫困户)+基地”的模式,按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的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村民流转的土地前五年以每亩1000元给予土地补贴,第六年开始按土地入股分红。不仅如此,村民还可以在园区务工,年保底收入1200元一亩,实现了土地分红和打工“双收入”。当地居民吉文华表示:“流转土地之前,我家主要靠种植水稻增收,除去各种成本,每天只赚15元,一年收入仅有5400元左右。现在,我流转了10亩左右的地,保底收入为1000元/亩,同时我还在园区务工,收入为4000元/月,一年下来,收入能达到5万多元。两相对比,可谓天差地别!”下一步,冕宁县委、县政府将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自然优势及产业优势,着力打造国家级油橄榄产业园区,并规划发展油橄榄基地10万亩,辐射带动8个乡镇3万余户农户实现增收,预计总产值将达到18亿元。在乡村旅游方面,冕宁县将油橄榄基地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园区周边山林、景观综合规划利用,着力打造集观光体验、绿色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型”森林小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前有荒滩、后有荒山,有女不嫁峡口湾”这是20年前当地人对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的评价。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如今,建设村生活富足、别墅林立、瓜果飘香,是大家公认的最美乡村,是什么让建设村在短短十几年之间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据悉,近年来,在建设村党委的带领下,该村以“做好四篇文章 盘活资源促产村融合”为目标,通过盘活“三块地”拓展发展空间(撂荒地、集体建设用地、河滩地)、盘活闲置资产壮大集体经济、盘活闲余资金实现助农增收、盘活人才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式,成就了现在建设村人富、村美的局面。如今,建设村的果蔬种植产业也十分繁荣兴旺。“我种了43亩螺丝椒,亩产有2.2万斤,平均一斤能卖5.5元,扣除各种成本一年纯收入可达100万元。”建设村辣椒种植户卢云浩说到这里,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下一步,建设村将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推进土地增减挂钩、产业区域布局,打造农村特色景观,以“七大板块”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水文化有机融入山、水、田、林、路,使建设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攀西康养旅游第一村,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供图 冕宁县委宣传部)